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定调“十四五”煤炭发展脉络
发布时间:2021-04-16 16:33 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定调“十四五”煤炭发展脉络

白宇

  编者按

  2021年全国两会已落下帷幕,各行业“十四五”期间的发展脉络也日渐清晰。聚焦煤炭领域,《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升能源综合成产能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语句也为煤炭行业“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码兜底保障、加快绿色转型必将继续成为煤炭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可以说,这两方面工作的力度和进度,对整个煤炭行业影响深远。可以肯定的是,煤炭在新时期能源转型中,还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真正实现由“黑”到“绿”,煤炭行业的华丽转身已在路上。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如何起好步、开好局成为两会上的热点话题。聚焦能源领域,“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语句,对能源行业未来的发展之路提出了新要求。这也为煤炭行业“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切实发挥兜底保障、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必然趋势。

  保证相当水平的先进生产能力

  具体来看,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强化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实施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安全战略,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邢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提高能源综合生产能力是为了加强和保障能源安全,而能源安全必须建立在国家能源资源禀赋的基础之上。

  具体到煤炭行业,邢雷认为:“我国煤炭行业必须承担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最后底线的作用。应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释放先进产能。一旦其他能源,尤其进口能源出现问题,不能满足社会生产生活需要时,煤炭可以承担起保障兜底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能简单地降低煤炭比重,必须保证相当水平的先进生产能力。”

  其实淘汰落后产能、释放先进产能对于过去的煤炭行业来说已是工作的主旋律之一。回顾“十三五”时期,煤炭行业在切实发挥兜底保障作用的同时,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步伐。据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左右、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安置职工100万人左右,超额完成《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奋斗目标。

  聚焦“十四五”时期,煤炭行业如何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开展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也成为业内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对此,邢雷表示,尽管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比重在下降,但煤炭依然是我国的最主要基础能源,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能源结构特征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在去冬今春的供暖季中,我国多地出现电力紧张,煤炭需求迅速增长。同时,近两年预计我国制造业将出现复苏态势,对能源的需求可能进一步增长。另外,由于已经持续多年的去产能,我国煤炭生产难以快速大幅增加,这些都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煤炭供应可能会偏紧张。

  在此背景下,邢雷分析,“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应实现市场对产能的调节。政府的主要任务则是对标准的设置,可以从制定产量、环保等方面的指标来规范市场准入,而产能产量则交给市场。

  煤炭企业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意义重大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以及今年的预期目标中,均对生态环境建设有所着墨。回顾“十三五”时期的煤炭行业不难发现,在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治理已逐渐成为煤矿企业间的共识。

  对此,《报告》明确,“十三五”时期矿区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全行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矿区大气、水、土壤、绿化等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建成了以开滦南湖中央生态公园、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神东国家级水土保持生态基地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近代工业博览园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品质得到新提升,促进了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中国能源研究会高级研究员牛克洪表示,煤炭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是煤炭工业升级的主动选择和必由之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则是煤炭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内在动力,在此背景下,煤炭企业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牛克洪指出,煤炭企业建设绿色矿山,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促进煤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煤炭生产和消费革命,助力煤炭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需要。

  聚焦“十四五”时期,牛克洪建议,绿色发展应贯穿于煤炭开采、加工、利用、转化、综合循环等全产业链,煤炭企业绿色矿山建设也应从矿区环境治理、资源开发方式、资源综合利用途径、节能减排重点、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建设、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塑造等六个方面着手发力。

  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记者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在对2020年工作回顾中也提及,2020年,我国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据了解,提高煤炭储备能力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强化煤炭兜底作用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体上看,煤炭上下游两端已经建立了煤炭产能储备与产品储备相结合的储备体系;中间环节也形成了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核心,区域煤炭市场为补充的现代煤炭交易市场体系,而且形成了‘基础价+浮动价’的中长期合同制度,在保障煤炭供需方面实现了基本的动态平衡。”在谈及目前我国煤炭储备体系总体情况时,中国煤炭建设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亮介绍道。

  “不过目前由于受到市场波动、产能发挥、供需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煤炭储备体系运行不佳,在多个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徐亮坦言。

  徐亮认为,首先是煤炭有效储备能力不足,不过随着煤炭铁路运输布局加速建设、铁港联运能力提升以及北方七港吞吐量的提高,也缓解了煤炭储备的压力。其次,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布局不均衡,部分地区煤炭转运配送能力不足。此外,我国煤炭产需区域布局逆向分布,煤炭储备基地分散,储备供给运行压力较大。与此同时,煤炭储备体系建设还存在储备基地建设投资大、运营成本高,赢利能力和市场生存能力不强等问题。

  目光投向“十四五”。据了解,煤炭储备体系的建设有利于缓解高峰期用煤矛盾,并可以保障市场以及价格的稳定。因此,徐亮也建议,煤炭储备能力优化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在具备条件的沿海、沿江和沿河港口、在铁路直达但运能不足的华中、西南内陆地区煤炭集散地、火车站等建立应急储备基地;二是依托煤炭行业大数据平台,建立煤炭产运需各方信息畅通机制,推进煤矿生产安排、商品煤质量与用户需求、储运物流有机衔接;三是确立大型煤矿企业为煤炭储备机制的实施主体,由国家或地方委托大型煤矿企业实行代储代存。




   政策文件:

政府工作报告

点击次数:14659 返回顶部
  
机构概况 | 联系我们 |12398热线简介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主办单位:国家能源局山西监管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bm62000001  京ICP备11044902号
京公网安备案 11010202007691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南肖墙12号
邮编:030006   邮箱:sxb@nea.gov.cn